自 2016 年起,WhatsApp 默认启用了端对端加密(End-to-End Encryption),这意味着:
所有的消息、语音、视频、文件、通话 仅发送者和接收者可以解密;
中间的服务器、网络运营商、甚至 WhatsApp 官方 都无法读取内容;
使用的是 Signal 协议,这是目前公认最安全的通信加密协议之一;
每个会话使用独立的加密密钥,具备前向保密性(Forward Secrecy)。
🔎 可在对话中点击联系人信息 → 查看“加密”状态 → 对比二维码或数字密钥验证安全性。
用户可以自定义谁能看到以下信息:
头像(Profile photo)
最后上线时间(Last seen)和在线状态(Online)
简介(About)
状态(Stories/Status)
已读回执(Read receipts)
可选择“所有人 / 我的联系人 / 除某些人外 / 仅某些人”
消失消息(Disappearing Messages):聊天内容可设置 24小时、7天、90天后自动删除;
查看一次(View Once):照片或视频只能查看一次,看完后立即销毁;
无法截图“查看一次”内容(部分设备上已实现限制截图);
用户可设置一个六位PIN码;
每次更换手机设备登录时需要输入此PIN,防止账号被盗。
Android 用户可备份到 Google Drive,iOS 用户可备份到 iCloud;
可开启 端对端加密备份,自定义加密密码或使用64位加密密钥;
如果启用此功能,即使云服务商也无法解密备份内容。
虽然 WhatsApp 加密技术优秀,但也存在以下风险:
WhatsApp 虽然加密了消息内容,但不会加密“元数据”,例如:
谁给谁发了消息;
发消息的时间、频率;
你加入了哪些群组。
这些信息理论上可以被 WhatsApp 或母公司 Meta(Facebook)收集并用于算法推荐、广告优化等。
2021 年 WhatsApp 修改隐私政策,允许与母公司 Meta 共享部分用户数据(如电话号码、设备信息、IP地址),引起用户广泛质疑(尤其在欧洲和印度)。
尽管 WhatsApp 声称内容不会共享,但这在隐私权较为敏感的用户群体中引起反感。
如果用户点击了公开分享的 WhatsApp 群邀请链接,可能会导致 未经授权的人员加入群组,甚至搜索引擎能抓取(虽然该问题已被修复)。
功能/软件 | Signal | Telegram | |
---|---|---|---|
默认端对端加密 | ✅ 是 | ✅ 是 | ❌(仅秘密聊天有) |
加密协议 | Signal Protocol | Signal Protocol | 自研 MTProto |
消息自毁功能 | ✅ 有 | ✅ 有 | ✅ 有 |
云端备份加密 | ✅ 可选开启 | ✅ 默认加密备份 | ❌(默认明文) |
用户元数据收集 | 📌 存在 | ✅ 极少 | 📌 存在 |
广告追踪风险 | 📌 由 Meta 所拥有 | ✅ 独立非盈利组织 | 📌 存在 |
群组隐私保护 | ✅ 支持封闭群 | ✅ 支持封闭群 | ❌ 可被搜索、加入 |
🔹结论:Signal > WhatsApp > Telegram(从纯粹隐私安全角度)
双重验证(Two-Step Verification)
设置PIN,防止被盗号;
定期登录时需要输入。
设置“仅联系人能看到在线状态”
防止被陌生人跟踪、窥探。
不点不明链接、不扫可疑二维码
防范钓鱼攻击(尤其在群组中);
不使用第三方插件登录 WhatsApp。
定期更新APP
官方版本及时修复安全漏洞。
WhatsApp 表示 不会在任何国家设置后门(即政府可随时读取内容的通道),并已多次公开反对这一政策。
不过,根据国家法律,在特定情况下WhatsApp可能需要配合调查元数据,这在欧美国家常见,在中国WhatsApp访问本就不稳定,几乎无法作为主要通信工具。
项目 | 安全性评分(满分5)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内容加密强度 | ⭐⭐⭐⭐⭐ | 使用Signal协议,业内最强标准 |
账户保护机制 | ⭐⭐⭐⭐ | 有双重验证、PIN、查看一次内容 |
隐私控制选项 | ⭐⭐⭐⭐ | 可控性强,但默认设置需用户手动优化 |
元数据泄露风险 | ⭐⭐ | 有可能被Meta分析、定位、广告关联 |
数据共享争议 | ⭐⭐ | 与Facebook共享部分信息,隐私政策变化较频繁 |
相较其他平台的整体表现 | ⭐⭐⭐⭐ | 安全性强于Telegram,略逊于Signal |